长寿时代下的养老规划:应对延迟退休与三大养老支柱
一、长寿时代的养老挑战
(一)衰老与养老困境
在长寿时代,衰老是不可避免的过程。时间会让每个人走向老年,而老年生活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人没了,钱还在”和“人还在,钱没了”这两种情况都是令人担忧的,但后者往往带来更直接的痛苦,因为这意味着在晚年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来维持生活。
(二)普通养老与品质养老的抉择
当人们退休后,对于过上普通养老生活还是品质养老生活有着不同的期望。然而,无论是哪种养老生活,都需要考虑经济成本。以一对夫妻退休20年为例,仅仅是一日三餐每顿15元的盒饭,一年365天下来,夫妻两人的花费就达到65.7万,这还没有包括旅游、交通、衣服、住房、医疗、人情费用等其他生活开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老生活的品质要求也在增加,这就对养老资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延迟退休政策的影响
政策内容
2024年9月13日延迟退休政策落地,从2025年1月1日起,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从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同时,养老金缴费年限也相应提高,从2030年1月1日起,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由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提高6个月。
不同群体的延迟情况
对于原法定退休年龄为50周岁的女员工,每2个月延迟1个月;男职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龄为55周岁的女员工,每4个月延迟1个月,直至达到新的退休年龄。这一政策使得人们的退休时间推迟,工作年限延长,同时也影响了养老金的领取时间和缴费要求。
(四)延迟退休政策下的退休时间测算
关于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依据不同政策确定。经人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录用为干部的女职工(含有部队转业安置地方工作的女军官及文职干部、湘人社发(1997〕42号文件下发前分配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女大学生),退休年龄为55周岁;《劳动法》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女工人和《劳动法》实施后参加工作的女职工,以其长期所在岗位确定退休年龄,长期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退休年龄为55周岁,长期在生产岗位上工作的退休年龄为50周岁;湘人社发(2015]4号文件规定,因关闭、破产、改制而被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原国有企业女职工在被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前已按统一政策参保缴费(不含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一次性补缴人员)、被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接续养老保险关系且缴费5年以上的,经本人申请,在年满50周岁时可以办理退休手续。人们可以通过扫码等方式测算自己在延迟退休政策下的退休时间和延长时长。
二、养老相关国家政策背景
从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开始,到2024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以及国务院《个人养老金发展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反映了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和不断调整的政策导向。这些政策涵盖了商业养老金融业务规范、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养老服务发展、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以及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等多个方面,旨在应对长寿时代养老面临的诸多挑战。
三、出台延迟退休政策的原因
(一)人口结构变化
领取养老金人数增多
随着时间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再过11年,即2035年我国每3人中就有1位60岁以上,国家卫健委预测,2035年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突破4亿,比重占30%以上。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将大量增加,给养老金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缴纳养老金人数减少
少子化和低生育率加剧导致人口开始负增长,缴纳养老金的人数越来越少。这种领取养老金人数增多和缴纳养老金人数减少的矛盾,是出台延迟退休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长寿时代的影响
长寿时代来临,百岁人生成为可能。人们的寿命被拉长,工作年限相对缩短,而养老年限相对延长。以前工作35年 + 养老20年的模式,现在变为工作38年 + 养老30年 +。赚钱的时间没变,但用钱的时间增长了,这就需要人们重新规划养老,也是延迟退休政策出台的背景因素。
四、养老期的特点与需求
(一)养老期特点
赚钱一阵子,花钱一辈子
在养老期,人们失去了持续赚钱的能力,但刚性支出却持续存在,如日常生活开销、医疗保健等。晚年可能还需要被照顾,而且养老的持续时间不确定,存在人活着但钱没了的风险,同时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对现金流的需求
基于养老期的这些特点,人们需要与生命等长的稳定的足额的现金流,以保障晚年的生活质量。
五、三大养老支柱
(一)三大养老支柱概述
我国的养老体系由社保养老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金三大支柱构成。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社保收支压力大,企业年金普及率低,而人们工作变动可能性大,因此需要自己进行养老规划,商业养老金可以自由定制,有助于实现品质养老。
(二)社保养老金
社保包含内容
社保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其中养老保险是养老的重要保障部分。
养老保险类型
(1)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适用于有单位的城镇各类企业员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
(2)灵活就业养老保险:针对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
(3)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没有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和务农为业的人员可以选择在户籍所在地参加居民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缴费
(1)在职职工:由单位组织参保,由单位在税务申报缴费。缴费基数方面,单位以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基数之和为基数(当个人缴费基数之和大于单位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时,单位以个人缴费基数之和为缴费基数;个人以本人月工资为基数,个人工资低于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核定个人缴费基数,超过300%的,按300%核定)。缴费比例为单位缴纳部分为全部职工工资总额×16%,个人缴纳部分为本人月工资×8%。单位缴纳的16%进入统筹账户,个人缴纳的8%进入个人账户。
(2)灵活就业人员:按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均工资的60% - 300%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为缴费基数×20%,其中缴纳的12%进入统筹账户,8%进入个人账户。
养老金领取条件
必须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男职工退休年龄为年满60周岁,女性管理岗和专业技术岗人员、灵活就业人员55周岁,女性生产岗人员50周岁),并在社保局办理退休手续;所在单位和个人依法参加养老保险并履行了缴费义务;累计最低缴费满十五年(2039年及以后退休的,社保最低缴费年限20年);在本省实际缴费满十年或本省户口。需同时满足这些条件,职工方可按月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养老金待遇计算
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 =(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本人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养老金 = 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过渡性养老金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视同缴费年限×1.3%(1.0% - 1.4%)。通过具体案例计算得出不同参保人员的养老金数额和养老金替代率,如A先生刚满45岁,社平的60%,60岁退休,15年累计缴费金额20.10万元,退休次月养老金2173元,养老金替代率23.2%;D先生刚满50岁,社平的100%,65岁退休,15年累计缴费金额33.50万元,退休次月养老金3396元等。同时,参保缴费人可以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社保卡等入口进行待遇测算。
居民养老保险
(1)参保条件: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具有当地户籍;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当地居住且办理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未就业港澳台居民,可以在居住地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2)缴费方式:按年缴费,参保人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2025年缴费标准共15个档次,从300元到6000元不等,每一档次对应不同的政府补贴。
(3)退休金计算方式:个人月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 基础养老金 + 个人账户月养老金[(个人缴费 + 政府补贴 + 集体补助 + 其他)÷139],所交全部进入个人账户。
(4)领取条件: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最低满15年/2010年7月1日前已年满45周岁的人员,按年缴纳保险费的/2010年7月1日前已年满60周岁的人员按照规定进行了参保登记的,且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可以从符合领取条件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六、养老规划的建议
(一)社保与商保结合
社保是基础的保障,通过多交多得、长交多得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养老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仅依靠社保可能无法满足人们对品质养老的追求。商保则可以作为一种补充,通过早交好交的方式,提供更全面的养老保障。社保加商保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实现养老资产的合理配置,确保在长寿时代享有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二)提前规划
鉴于养老期的特点和当前养老面临的诸多挑战,人们应该提前规划养老。在工作期间,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养老预期,合理安排社保缴费,同时考虑商业养老金的规划,以确保在退休后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开支,享受舒适的晚年生活。
在长寿时代,面对延迟退休政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挑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三大养老支柱,通过合理的养老规划和资产配置,为自己和家人的晚年生活撑起一把坚实的保护伞。无论是社保的有效利用,还是商保的补充规划,都是实现幸福养老生活的重要途径。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