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家庭财富积累与传承保险功能篇:绘就美满家庭,解锁幸福密码——智驭财富·稳筑未来
在杭州某法院的执行局里,一份针对杉杉股份创始人长子郑驹的181万股股票强制执行书,撕开了高净值家庭财富传承的“体面面纱”;而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宗庆后家族围绕百亿资产的“宏胜系”与“荣泰系”诉讼,更将“创富容易守富难”的命题推至公众视野。这些真实发生的财富故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当家庭财富积累到一定量级,如何避免“钱”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如何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为财富上一把“安全锁”?答案,或许藏在保险的功能里。
一、财富传承的现实困境:从“创富神话”到“守富难题”
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创造了全球罕见的经济增长奇迹。据胡润研究院数据,2024年中国600万资产“富裕家庭”数量已达518万户,千万资产“高净值家庭”达211万户。但与财富增长相伴相生的,是传承难题的集中爆发:
•家族矛盾显性化:宗庆后家族的“亿级遗产纠纷”,本质是创富者生前未明确财富分配规则,导致继承人因利益分割对簿公堂;
•法律风险复杂化:《民法典》实施后,夫妻共同财产、非婚生子女继承权等条款的细化,让财富分配需兼顾“情、理、法”;
•经济环境不确定化:2024年央行存款利率已降至0.95%,国债收益率跌破2%,过去“存钱生息”的单一理财模式难以为继。
更严峻的是,高净值家庭的财富形态日益多元——房产、企业股权、境外资产、信托基金等交织,若缺乏系统性规划,极可能因“身后事”陷入“钱在、人散、家不安”的困境。正如一位家族办公室顾问所言:“中国第一代创业者解决了‘如何赚钱’,第二代继承者却面临‘如何让钱安全流动’的世纪考题。”
二、利率下行时代的财富焦虑:为什么保险是“抗波动”的压舱石?
2024年,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低利率周期”,中国也不例外。从1993年的一年期存款利率10.98%,到2024年的0.95%,30年间利率一路下行;同期,保险预定利率也从9%降至当前的3%(普通型产品)。这种“双降”趋势,对家庭财富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传统理财方式的“收益陷阱”
若以1996年持有10万元定期存款为例:
•方案一(滚动转存):按当年5.07%年化利率计算,2025年本息合计约140万元;
•方案二(锁定长期利率):若当时选择一款预定利率8%的年金险,2025年本息可达约220万元(复利计息)。
利率的持续下行,让“晚买一年,收益少赚十年”成为常态。更关键的是,银行存款、国债等短期理财工具无法锁定长期收益,而保险产品通过“预定利率”机制,可在投保时即锁定未来数十年的收益,成为对抗利率下行的“硬通货”。
2. 保险的“三重抗波动属性”
•收益确定性: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现金价值、生存金等核心利益写入合同,无论市场涨跌,投保人可按约定领取;
•风险隔离性:《保险法》第23条规定,保险金给付不受债务纠纷、离婚分割等因素干扰(指定受益人时);
•长期增值性:2025年一季度,人身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达7.21%,远超银行理财平均3.1%的水平。保险公司通过专业化投资(如债券、股票、基础设施等),可将长期收益反哺保单持有人。
这种“收益写进合同+风险隔离+长期增值”的特性,让保险成为家庭财富“压舱石”。正如某高净值客户所言:“以前我担心钱‘越理越少’,现在有了保险,至少孩子的教育金、我的养老金,是‘写死的’,不会被市场波动吃掉。”
三、保险的六大核心功能:从“财富管理”到“幸福传承”
保险的本质,是“钱的一种存在状态”——它可以是急用时的“救命钱”、上学时的“教育金”、养老时的“现金流”,更能成为财富传承的“安全阀”。结合2025年最新政策与市场实践,保险在家庭财富管理中可发挥六大核心功能:
1. 锁定利率:对抗“钱变毛”的长期利器
2024年,保险预定利率已从3.5%降至3%(普通型产品),但即便如此,仍显著高于银行长期存款利率。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例,30岁男性投保100万元保额,3.0%预定利率下,60岁时现金价值可达约260万元(复利3.0%),而同期银行5年期定存利率仅1.5%,滚动存50年的本息仅约210万元。这种“锁定长期利率”的能力,让保险成为家庭财富“抗通胀”的首选工具。
2. 权益明确:避免“身后事”的法律纠纷
《民法典》第1063条明确,人身保险金属于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因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除外);《保险法》第23条规定,指定受益人的保险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通过保险的“指定受益人”功能,创富者可提前规划财富分配比例(如配偶60%、子女各20%),避免因法定继承导致的“配偶与子女争产”“非婚生子女权益争议”等问题。
3. 专款专用:守护家庭“刚性支出”
教育、养老、医疗是家庭的“刚性支出”,但传统储蓄方式易因“临时用钱”被挪用。保险的“强制储蓄”特性(如年金险的分期缴费、生存金领取),可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子女教育金:0岁投保教育年金,18岁上大学时每年领取5万元,直至22岁毕业;
•养老年金:30岁投保养老年金,60岁起每年领取10万元,活多久领多久。
这种“时间锚定+金额确定”的设计,让家庭刚性支出不再依赖“临时筹款”,安全感大幅提升。
4. 共享红利:分享机构投资的“专业果实”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基于“三差益”(死差益、费差益、利差益),其中利差益(投资收益与预定利率的差额)占比超70%。2025年一季度,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1.38万亿元,财务投资收益率3.43%,综合投资收益率7.21%。通过“固定+浮动”的利益分配机制(如分红险的现金红利、万能险的额外收益),投保人可间接分享保险公司的投资成果。例如,某分红险产品2024年红利实现率为105%,投保人除固定收益外,还可额外获得5%的红利。
5. 抵御波动:穿越经济周期的“安全绳”
在经济波动期(如股市下跌、楼市调整),保险的“确定性收益”优势尤为突出。以2022-2024年为例,A股沪深300指数累计跌幅超20%,但同期年金险的现金价值增长率稳定在3%左右。更关键的是,保险产品可通过“保单贷款”功能(一般可贷出现金价值的80%),在家庭急需资金时提供流动性支持,避免因“急用钱”被迫低价抛售资产。
6. 定向传承:实现“财富+精神”的双重传递
高净值家庭的传承需求,不仅是“钱”的转移,更是“价值观”的延续。保险可通过“保险金信托”模式,将财富传承与信托的“条件分配”结合:
•子女未成年时,每年领取50万元生活费;
•子女30岁时,若完成大学学业且无不良记录,额外获得100万元创业金;
•子女结婚生子后,可领取一定比例的保险金用于孙辈教育。
这种“定制化传承”模式,既能避免“富二代”挥霍,又能将创富者的奋斗精神、家族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四、2025年新趋势:保险与财富管理的深度融合
2025年,随着“新国十条”3.0落地、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容、家族信托监管完善,保险在家庭财富管理中的角色将进一步深化:
•政策红利加持: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范围扩大,税优额度提升至每年1.8万元,鼓励居民通过保险储备养老资金;
•产品创新加速:“保险+养老社区”“保险+健康管理”等模式普及,投保人不仅能获得资金保障,还能享受高端养老服务;
•科技赋能体验:AI智能投顾、区块链保单存证等技术应用,让保险购买、理赔、传承全流程更透明、高效。
正如一位保险行业专家所言:“未来的家庭财富管理,不再是‘单一产品’的比拼,而是‘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竞争。保险,正是这个方案中最核心的‘稳定器’与‘连接器’。”
结语:幸福的密码,藏在“确定的钱”里
从宗庆后家族的纠纷到杉杉股份的股权冻结,从利率下行的焦虑到保险功能的凸显,我们逐渐明白:家庭财富管理的本质,不是追逐“高收益”的刺激,而是追求“确定性”的安心。保险,正是这样一种工具——它用合同的刚性约束,锁定财富的“安全线”;用法律的政策保障,筑牢传承的“防护墙”;用时间的复利效应,编织幸福的“防护网”。
2025年,愿每个家庭都能绘就属于自己的“财富蓝图”:用保险锁住确定的幸福,用规划守护家人的未来。毕竟,最好的传承,不是留下多少钱,而是留下“无论何时,都能体面生活”的底气。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