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下行时代的财富保卫战:年金保险为何是2025年的优质资产之选?
引言:当“现金为王”遇上“资产焦虑”,我们该如何守护财富?
在2025年夏末的傍晚,北京某商业银行的营业大厅里,一位中年客户正对着手机银行上的存款利率表皱眉——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跌破1%,5年期仅1.3%。与此同时,他的股票账户里,某只曾经被看好的蓝筹股因市场波动单日下跌2%;房产中介发来的消息显示,他关注的学区房挂牌价较年初又降了5%。他不禁陷入困惑:“都说‘现金为王’,可攥着现金看着它贬值;想投点资产,又怕踩坑。这年头,到底该怎么守住钱袋子?”
这场对话,正是当下中国家庭财富管理困境的缩影。当全球利率进入下行通道,当传统“存银行、炒房子、买理财”三大财富池的增值效应逐渐弱化,“现金为王”还是“资产为王”的争论从未如此激烈。而在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一种看似“保守”的金融工具——年金保险,正以“锁定利率、稳定现金流”的特性,成为穿越经济周期的优质资产选择。本文将从利率下行的底层逻辑出发,拆解财富焦虑的本质,并揭示年金保险为何是2025年的“抗衰”利器。
一、现金为王VS资产为王:财富管理的底层逻辑之争
要破解当下的财富焦虑,首先需要厘清“现金为王”与“资产为王”的核心差异。这不是简单的“持有现金”或“持有资产”的二选一,而是两种财富管理逻辑的根本性碰撞。
1. 定义与核心逻辑的分野
“现金为王”的核心是强调资金的流动性与安全性,主张在经济不确定时期持有高流动性资产(如活期存款、货币基金),确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其底层逻辑是:当市场波动加剧、投资机会稀缺时,现金是最安全的“避险工具”,能快速应对生活中的突发需求(如医疗支出、失业过渡)。
而“资产为王”则聚焦于资产的收益性与成长性,主张持有能产生持续现金流或长期增值的资产(如优质房产、股票、债券、股权等)。其底层逻辑是:通过资产的增值与收益分配,对抗通胀并实现财富的跨周期积累。例如,租金收入、股息分红、资本利得等,都是资产“自我造血”的表现。
2. 风险偏好与适用场景的差异
从风险偏好看,“现金为王”更厌恶风险,追求“保本”;“资产为王”则愿意承担一定波动,换取更高收益。从适用场景看,“现金为王”适用于经济下行、市场剧烈波动(如金融危机、疫情冲击)或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如临近退休、需预留应急资金)的阶段;而“资产为王”更适合经济温和增长、资产价格低估(如股市低谷、楼市调整期)或个人具备风险识别能力(如专业投资者)的阶段。
3. 本质:现金为王≠持有现金,而是“经营性现金流为王”
但“现金为王”的本质并非单纯持有纸币或活期存款。真正的“现金为王”,是指持有能持续产生经营性现金流的资产——例如,一家盈利稳定的企业、一处能稳定收租的商铺,或一份能终身给付的年金保险。这些资产的“现金”属性,不是静态的“趴在账户里”,而是动态的“血液流动”:今天有租金到账,明天有保单分红,后天有企业分红……这种“持续造血”的能力,才是抵御经济寒冬的核心。
正如经济学者吴晓波所言:“现金为王的本质,是让财富保持‘流动性’,但更重要的是让财富具备‘再生性’。”当传统现金(如银行存款)因利率下行而逐渐失去“再生性”时,寻找能替代现金、同时具备流动性与收益性的资产,便成为2025年财富管理的首要命题。
二、降息大时代:利率下行为何是“慢性病”?
202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最新数据引发广泛关注:1年期LPR下调0.1%至3.0%,5年期以上LPR下调0.1%至3.5%。这已是2024年以来第6次LPR调整,累计降幅达0.6%。与此同时,银行存款利率、国债收益率也同步走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跌至1.61%,6家国有大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仅1.3%,活期存款利率逼近0%。
这场始于2020年的“降息潮”,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经济进入低利率时代的共同特征。从历史数据看,全球实际利率水平在过去700年中持续下行:1317-1482年平均利率11.36%,1482-1647年平均7.23%,1647-1911年平均4.75%,1911-2018年平均2.95%。正如经济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言:“利率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当社会生产力提升、投资回报率下降时,利率必然走低。”
1. 降息的“连锁反应”:从贷款到存款,从理财到房产
降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对负债端:100万房贷(30年等额本息)月供减少约56元,总利息节省2.01万(以5年期LPR下调0.1%计算)。这对购房者是利好,但对银行而言,息差收窄(贷款利率下降速度快于存款利率)压缩了利润空间。
•对存款端:居民存款的实际收益持续缩水。2020年还能找到4%以上的大额存单,2025年已进入“1%时代”——100万存5年,利息仅6.5万(按1.3%计算),扣除2%的通胀后,实际购买力每年蒸发约3.5%。
•对理财端: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保收益,净值波动加剧。2024年某股份制银行R2级理财曾单日亏损1.2%,打破“刚兑”信仰。
•对房产端:政策“房住不炒”叠加人口负增长(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仅880万),房产的投资属性大幅弱化。2025年上半年,百城新房价格指数同比下跌2.3%,部分三四线城市二手房挂牌量激增30%。
2. 利率下行的底层逻辑:经济增速放缓与资本过剩
利率本质是“资金的价格”,由经济中的“资本回报率”决定。当经济高速增长时(如中国2000-2010年GDP年均增速10%),企业投资回报率高,愿意支付更高的资金成本(即高利率);而当经济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如2020年后GDP增速降至5%左右),企业投资需求减弱,资本过剩导致“资金价格”(利率)下行。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从“资本短缺”转向“资本过剩”。2025年5月末,住户存款余额高达161万亿(较2015年增长177%),其中定期存款占比75%(120万亿)。海量存款找不到高收益资产,“资产荒”成为常态——银行“有钱贷不出去”,居民“有钱投不出去”,这正是利率持续下行的根本原因。
三、降息焦虑的本质:传统“赚钱资产”集体失效
当利率下行成为常态,“降息焦虑”的本质浮出水面:不是利率下降本身令人焦虑,而是我们原有的“赚钱资产”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导致财富“增值渠道”集体失效。
1. 存款:从“保值”到“贬值”的转折点
过去20年,中国居民习惯将存款视为“安全垫”。但2025年,这一认知被彻底颠覆:1年期存款利率从2007年的4.14%降至2025年的0.95%,5年期利率从5.85%降至1.3%。更残酷的是,通胀率长期维持在2%-3%,意味着100万存款每年实际缩水约1.7万(按2%通胀计算)。存款已从“保值工具”沦为“缓慢贬值工具”。
2. 理财:净值化转型后的“收益迷雾”
2022年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后,银行理财告别“刚兑”时代。2024年数据显示,银行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降至2.8%,但净值波动加剧——某城商行“固收+”理财曾单月亏损3%,某股份制银行“纯债理财”因债券市场调整出现回撤。投资者发现:曾经“稳赚不赔”的理财,如今“赚少了、亏多了”。
3. 房产:“造富神话”的终结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黄金20年(1998-2018),让“买房必赚”成为全民共识。但2025年,这一逻辑彻底失效:
•需求端:城镇化率已超68%(接近发达国家70%的成熟阶段),人口总量负增长(2024年总人口14.09亿,较2020年减少2000万),住房需求从“增量”转向“存量”。
•供给端: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4亿平方米(较2020年增长58%),部分城市去化周期超30个月(警戒线为12个月)。
•政策端:“房住不炒”基调不变,房产税试点扩大(2025年上海、重庆等城市将扩大征收范围),持有成本上升。
某房产中介经纪人坦言:“现在卖房比买房难——挂牌3个月,降价15%才成交,买家还要求‘送车位’。”曾经的“硬通货”,如今成了“烫手山芋”。
4. 焦虑的根源:“赚钱资产”的“无所适从”
当存款、理财、房产这三大传统“赚钱资产”集体失效,居民的财富管理逻辑面临重构:过去依赖“躺赚”(利息、租金、理财收益),现在需要“主动找赚”(寻找能持续增值或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但多数人缺乏专业的资产配置能力,面对“资产荒”陷入迷茫——投股票怕亏,买基金怕跌,买理财怕不保本,存银行怕贬值。这种“想投不敢投,不投心发慌”的状态,正是降息焦虑的核心。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