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子女是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 我笑了前言 前几天有位专家在演讲中发表了一番对生育的看法,她说孩子是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可以带来长期回报。现在的年轻人不生孩子是不对。然后被网友给骂出翔了。本来现在各种专家都在劝生,大家对于劝生言论也早就脱敏了,以前可能还会凑上去骂两句,问生了是不是你养,现在连骂都懒得骂了。但这位专家的角度确实很清奇,怎么能找到这么欠骂的点呢。我甚至觉得这人是不是专门来找骂的。现在专家也这么卷了吗,负面流量也好过没有流量是吧。但骂是一码事,说她说得不对又是一码事。骂是在于,她说的话过于难听了。其实她这话的意思,跟很多父母劝生的话术是一样的,你现在不生孩子,将来老了怎么办。
你看,这话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父母的话听起来,是站在你的角度为你做考虑、为你担忧以后养老的问题。而这位专家说的话吧,一来听起来不像什么好话,就像是把我想跟你谈恋爱,说成了我想跟你睡觉;二来也不够客观,虽然她找了一个经济的角度,试图证明生娃是一个理性的决策,但确实不够客观。她搞错版本了。为什么大家不太愿意生孩子了如果想知道,为什么大家不太愿意生孩子了。就得知道,以前为什么结婚会是刚需、生娃是刚需,并且从来没有人会质疑。很简单,因为在上一个版本里,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在以前的时候,大家的人均产值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比较平均,人均劳动产值差异不大;那么在人均产值比较接近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家庭产值翻倍呢?答案是,增加家庭的劳动人口。多一个人劳作,就多了一份产出,但成本并没有增加多少,这笔帐很容易算。
所以在那时候,多子多福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确实能决定一个家族兴旺的金玉良言。比如说不提收入吧,就算是想不被人欺负,那也得家里有人啊。养儿能不能防老不知道,但一个老人肯定防不住勇次郎。另一个是以前的人均产值比较低,一个人的产出很难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比如说男耕女织,那么如果只有男的话,他就没有衣服穿了。而且买衣服的性价比,也远远不如找个人结婚,分工合作过日子。所以在那个时候,你会发现结婚确实是刚需。如果不结婚,你一个人拿着微薄的收入,又要工作又要操持家务,买不起很多生活的消耗品。而且也没有性生活,一到晚上就开始失眠。这日子压根就不是人过的,真太惨了。
但结婚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一是结婚意味着家里多了一个劳动人口,家庭产出翻倍了,日子越过越好;二是结婚能生小孩,如果没有孩子给家庭带来的劳动力再生产,那么等老了自己连饭都吃不上了。就算你能劳作,也会被人欺负。所以你发现没有,以前结婚是为了生存,生孩子也是为了生存,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不会有人去质疑生存必需品,谁质疑谁死。现在跟以前有啥区别但以前的这套生存法则,在这个版本里就不一样了。现在跟以前有啥区别呢,区别有两点: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爆发了,一个人的产值就能满足生活所需;物质丰裕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一个人也能生存下去了。
不需要再为了生存而结婚生子。二、人均消耗的资源变多了,但人均产值却不一定变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大家都是人,有的一看工资条月薪3千,有的一看月薪3万。而月薪3千的才是大多数。所以你说生孩子,大概率是养儿防老,还是养儿啃老?正如很多网友所说的,我活到今天二十几岁,养儿能不能防老我还不知道吗。而且,不管是结婚还是生娃,家里多一个人口所消耗的资源,可能要远超于这个人口带来的产出。那么还是一个算账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不想生孩子了?因为生孩子所带来的产出是不确定的,就像是开盲盒。你不知道开出来的是养老神兽,还是啃老小怪兽。
而养孩子所消耗的资源是相对确定的。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包括上辅导班,需要投入多少钱是可预期的。甚至还要把给孩子买房的支出计算在内。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养孩子变成了一笔风险投资。而对于风险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不能all in,投入这笔投资的金额,不建议超过家庭收入的30%。从这个角度来讲,专家如果关心生育率,就应该去关心大家的收入。只要大家的人均收入上来,然后养娃的成本又降低了。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