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十大未解之谜:压岁钱去哪儿了?过生日或者春节,总会收到一些压岁钱,用红色的包包,放到自己珍藏的小抽屉里,但是却总会被妈妈收走,说是代为保管,后来便说是花掉了:付学费,买东西等。也曾经理论过,最后却被驳回来,“我们也要给别人的孩子红包啊”,这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红包平衡”的第一次碰撞。送来送去的,有意思么,从此对随礼文化深恶痛绝。后来认识了别人家的小孩,才发现,原来有些家庭,压岁钱是可以5-6位数的,是可以归小孩子随便花的。
大概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建立在私有财产比较多上面。养孩子太难了这几年去了好多发达国家,最大的感受是,压力小太多。基本上,随便找个工作,就能保证一辈子中产,不用996,可以经常度假,休闲的生活,清新的空气,便宜的房价。而国内,尤其是一线城市,深受“起跑线理论”洗礼,从户口到学区房,从国际学校到兴趣班,一轮又一轮的竞争,永无宁日。我客户中,有赴美生子的,有一年几十万幼儿园学费的,全职太太不算牺牲大,两口子海外陪读也是有的。
至于花费,曾经和一位客户做了一个简单计算,不算学区房,不算结婚。就一般的国际学校加普通留学费用,300-500w打底。有人问,为啥不能去普通的公立学校呢?因为在北京上海这种地方,普通小学,意味着很难上重点初中,很难上重点高中,很难上大学,更别说好的大学了。养孩子太难了一线城市,尤其现在,和我们那时候相比,马太效应越发严重。
富裕的家庭,孩子好看,有学问,成绩好,博学,多才多艺。人和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或者说,从古至今就是这么远。所谓的中产,最大的恐惧,大概都来自阶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财商教育我小时候,特别缺乏财商教育,因为没钱,父母曾经说过,家里买房欠了几万块,对于月薪只有几百块的家庭,是很沉重的负担,我一直心里记挂着,过一段时间就问一下,还完了么?导致我现在都对于借钱特别敏感,不想麻烦别人,也不想麻烦自己。风险偏好较低,不喜欢加杠杆。我小时候算是经历过物质贫瘠和勉强温饱的。在穷的时候,小孩子会特别敏感,自卑,对于物质有深刻的渴望,会有很强的驱动去做一些事情,如果有好的引导,可能是所谓的上进心,如果稍有不慎,可能会陷入深渊。
这些年随着事业的上升,我也逐渐感到一种买菜自由,外卖自由,打车自由。这种相对的自由,和初中时一模一样。那时候争取到每个月200的零花钱,可以自己支配。实现了小饭馆自由,杂志自由。现在想想,好的财商教育,应该是相对充裕的家庭经济环境,对于家庭资产负债的正确认识,以及可以归自己支配的现金流。教育金+保险=最好的财商教育
教育金+保险=最好的财商教育,最近好多父母,在咨询我教育金的问题。其实,如果在小孩子几岁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已经有点晚了。现在幼儿园,可能花费远超小学中学,上海地区,一般的国际学校,可能一个月1w+,这个花费,估计就是从现金流里直接扣除。而教育金主要是储蓄。当然,广义的教育金,是一定要储备的,就像女儿红,现在埋下,18年后取出,才是历久弥香。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