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情管理到任务导向绩效管理新人还没开工号,就请他吃饭;刚开工号,啥都没干,又请他吃饭——好像不是增员,而是请佛。近乎讨好的意味。拜托他千万留下来。与此对应的,团队里的“老人”业绩再好,也不见主管请客吃饭的。好像人情待遇只有三个月的保鲜期,过期了就不闻不问不关心了。任其自生自灭。“师父”过生日,做“徒弟”的要表示表示,美其名曰“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怕“师父”平时什么也不教、只是拉了个人头进来。“徒弟”过生日,要“师父”请客吃饭,哪怕“徒弟”平时不出业绩。很不喜欢传统保险公司的这套“师徒关系”道德捆绑:带保险团队务必要警惕的几件事。谁出大单了就要请大家吃饭,哪怕这单子跟别人没有丝毫关系,全凭自己努力。
要搞团建了,什么人都喊过来,不管是业绩好的还是业绩差的,甚至平时根本不来的,一视同仁。渐渐地,觉得这种管理模式有点怪。似乎都是人情关系的管理。有些人明明出不了单子、不想干了,但仅仅因为“不好意思走”而被捆绑住,逼着自买单,要想办法留下来、活下来。并不反对自买单——谁都需要保险,买了很多保险。但很排斥这种为了过考核,一而再再而三地自买,造成经济负担。都挣不到钱了,还在自买保工号,有意义吗?架不住人情捆绑。同样是请客吃饭,从来不请刚开工号的新人。新人是来工作的,刚来公司,什么贡献都没付出,为什么请他吃饭?我这么闲吗?嘴上说得再好听,不如实际行动让新人得到技术上的成长。表达友善?平时的培训和辅导足够。
组员都对辅导好评,很多其他团队的新人跟他们说羡慕有这么精细的培训。学习并实践“任务导向”管理。请吃饭是嘉奖,无功不受禄,不能养成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太斤斤计较?管理本就是精打细算。看看外面多少合伙做生意的、只讲人情关系、不讲绩效管理和任务导向,最终算不清账、闹上法院。“丑话说在前头”不做人情管理,只做绩效管理、任务导向。咱们过来就是来工作的,不是在拉家常的。那请哪些人呢?请客吃饭都有目的性,要形成正向激励。一个月请一次,一个季度请三次,分别是:上个季度达成经纪人以上职级的(能稳定出单给团队做贡献的);上个季度有增员的(为团队组织发展做出贡献的);上个季度出大单的(单独再奖励一次,激励大家出大单)。
这样就会导致,团队里有些人一次都没请他们吃饭、而有些人每次都请。这样看似不公平?不,这才是最大的公平。公平不是简单的平均数字,而是多劳多得相匹配。早年主管大半年才搞一次团建,都是“公平起见”“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参与,不管你业绩好、还是不出单,都一样的待遇。这种看似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没付出的人不劳而获,付出的人没有应有的嘉奖。奖惩不分明。试图讨好每个人,但只会让优秀的人失望,没有得到应得的,付出回报不成正比,最终离开这个团队。团队管理不需要所有人满意团队发展遵循2/7/1法则20%的精英、70%的中间层、10%末尾淘汰。很多主管都在拼命保住末尾的10%,而让20%的精英心寒失望最终离开。你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在哪儿,你的团队就会变成什么样。你一直关注10%的尾巴,你的团队最终成为一片死海,逼走所有活鱼。末尾的10%你爱干不干团队发展最应该给与支持、嘉奖、服务、投入的是最前面那20%的精英干不好拉到!你又不能创造业绩,我要你何用?通过面试筛选,加入团队,每天花时间给你培训,辅导你给你答疑解惑,付出那么多精力,不是白养你。
要给团队做贡献的。做出了贡献,给与嘉奖,做的越好,奖励越多,请吃饭、发红包、旅游方案。做的不好,一次都不会请你吃饭。是来带团队、做管理的,不是来嬉嬉笑笑闹着玩。如此,才会形成正向激励,吸引大家出单增员,为团队做贡献。带团队,从来不感情用事,不人情关系捆绑;就看绩效,任务导向,培训和辅导是泛性的一致的,但只对做的好的组员,给与更多关注和实打实的奖励。时间花在哪儿,关注点在哪儿,将来收获就会在哪儿。相信会收获一个更加高效的保险经纪团队。谢谢观看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