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服务业结构初显高端。在金融服务、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十个重点产业领域,实施百个重大项目,每年完成千亿元投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4 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GDP 高0.6 个百分点;占GDP 比重达46.7%,比上年提高1.2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实现营业收入9860 亿元,比上年增长12%,增速同比提高1.1 个百分点;营业利润1091.5 亿元,增长8.4%。2014 年,江苏金融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7%,比2010 年提高1.9 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相对集中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7%,比上年提升0.4 个百分点。服务外包发展迅速,2014 年江苏服务外包执行总额311.3 亿美元,同比增长30.3%。从合同类别看,信息技术外包执行额增长32.1%,业务流程外包执行额增长18.4%,知识流程外包执行额增长30.6%。
(4)新兴产业渐趋规模化。制定并适时出台“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十大产业推进方案,加快了全省新兴产业发展步伐。
2014 年江苏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3052 亿元,增长13.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4 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业销售收入101.2 亿元,同比增长32%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以及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销售收入10666 亿元,增长15.2% ;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6817 亿元,增长17.2%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4019 亿元,增长21.7%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销售收入350 亿元,增长39.5% ;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9916 亿元,增长10.6% ;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3466亿元,增长1.3%。
(5)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优势。紧紧抓住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4 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73 万亿元,比2013 年增长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2.7 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9.5%,比上年提高1 个百分点。2010 ~ 2014 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33.0%、35.3%、37.5%、38.5%、39.5%,累计提高6.5 个百分点。科技部发布的2014 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评选结果中,江苏有130 家企业获得认定,占全国认定总数的五分之一,再居全国第一。截至2014 年底,江苏累计有634 家企业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居全国第一,体现出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化特征。
区域活动特点之一:
尽管江苏总体上处于发达地区,但内部发展不平衡性仍然较大,苏中和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距仍较明显。
区域活动特点之二:
省内苏北经济加快振兴,苏中经济加快崛起,苏南经济在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区域活动特点之三:
2014年苏锡常GDP增幅分别为8%、8.2%、10%,以通扬泰为代表的苏中板块,以徐淮盐连宿为代表的苏北五市,以及南京和镇江,增幅均保持在10%以上,与2013年相比呈微弱下浮。总体上看,13个市增幅均在10%这道“平均线”上下浮动。与7.4%的全国增长水平相比,江苏没有一个市“拖后腿”。
采取措施之一:完善南北挂钩合作机制,借助行政推动与市场力量共同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采取措施之二:优化共建园区合作模式,鼓励和引导苏南与苏北地区丰富合作共建内涵,加快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增强合作园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采取措施之三:探索建立省级产业转移推进工作机制,协调解决苏南产业在向苏北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推进有影响力、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实现有序转移。
采取措施之一:发挥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内需拉动、区域互动的叠加效应,走出一条真正发挥后发优势、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发展新路。
采取措施之二:大力实施苏北发展关键性工程,大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切实增强发展的支撑和带动能力,改善苏北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采取措施之三:积极迎接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和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洼地”崛起。
采取措施之一: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机遇,以及上海自贸区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辐射溢出效应,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分享国家战略的更大红利。
采取措施之二: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把民间创新创业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找出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和不足,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更好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采取措施之一:把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把创新驱动作为未来发展的关键,突出抓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开发开放平台创新和新兴业态发展创新,使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引擎。
采取措施之二:充分体现先导性、引领性,努力转方式、调结构,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在迈上新台阶中构筑发展的整体优势,在引领新常态中实现更大作为。
采取措施之三:通过在更大范围、更高能级层面协调配置各类创新要素,培育出一系列世界级产业,最终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可复制的创新示范效应。
新常态下,江苏区域未来发展重点
苏北
苏中
苏南
苏北六项关键工程
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台资企业集聚区建设
盐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沪苏产业联动集聚区
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特色产业
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
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文化旅游城市品牌
泰州: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医药城产业化发展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城际快速轨道网建设
机遇之一: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人均发展水平潜藏着进一步提升的巨大空间。
过去30 多年间,江苏人均发展水平实现了大幅跃升,2014年全省人均GDP 达81874元,根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正处于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攀升的过渡期。
机遇之二: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结构调整孕育新突破。
一是产业结构将深度调整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大量涌现,促进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近年来,江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已悄然变化;二是需求结构将进一步改善,内需增长特别是消费的支撑作用增强;三是依靠低土地成本、劳动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形成的优势将逐渐消失,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随着劳动力技能的不断提高,“新人口红利”将加快形成;四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正释放出越来越多推动经济发展的“正能量”,将加速结构优化升级。《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六连冠”,其中企业创新、创新环境两项指标居全国第一。
机遇之三: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提质增效成为趋势。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速度效益型增长模式,使经济规模与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推动经济增长进入全面提升质量和效益的“新通道”,是新常态转换的重要目标。
机遇之四: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将呈现多元化。
一是城镇化将释放出消费和投资增长的巨大潜力。目前江苏城镇化率虽然已达65% 以上,但到2020 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2%,由此每年约增加90 万左右的城镇人口,则需要每年增加公共支出900 亿元,所形成的基础设施、住房建设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将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网络经济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3 年江苏的电商交易额约1.2 万亿元,未来江苏互联网经济和网络创业仍有很大空间。
三是绿色环保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而且通过提供需求快速扩张的生态产品,能够拉动有效投资,激发绿色消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2013 年,江苏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1600 多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700 亿元。
四是在国际市场对国内传统出口商品需求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江苏利用较强的装备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资金输出等优势,推动产业、品牌、资金和人才“走出去”潜力巨大。
机遇之五:新常态下各项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深化,“改革红利”将极大地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改革开放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创新,改革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不断释放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近年来,江苏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正向叠加效应,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效应逐步显现。
挑战一:新旧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
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本质上则是增长动力的转换。近年来,原有的要素投入、规模扩张效应已见边际,而同时整体经济增长对传统动力的依赖仍然较强,新兴动力尚未形成足够的拉动力,马力不足,新旧动力接续出现断档。
江苏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在较高位运行,但近年来增速也在逐步回落,2014 年回落至增长15.5%。2015年前4个月回落至11.2%。
挑战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任重道远”。
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协调,产能过剩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需求结构不够合理,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
三是收入分配结构有待改善,制约了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提升。经济结构的转型必然伴随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换言之,没有收入分配结构的全面调整,结构转型也将很难获得成功。
四是城乡和区域结构不够合理,统筹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虽然江苏城乡和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拉大,特别是区域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较大。
挑战三: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亟待“演绎精彩”。
按照产业竞争优势来源因素作为判断依据,目前江苏经济增长动力正转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过渡期。近年来,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原创性研发过少,技术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2013 年江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占总研发经费的比重分别在3% 和10%以下,低于先进省份水平。原创性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导致江苏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较弱,专利总量的70% 集中在传统产业和外围技术,关键部件、器件和材料主要依靠进口。江苏对外技术依存度约为60%,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在30% 以下,其中美国和日本低于10%。
从创新产出效率看,2013 年,江苏平均每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为16.69 万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37.83 万元,江苏每件专利的收入仅相当于全国的44%,专利产出能力偏低。
挑战四:资源环境约束成发展最大“瓶颈因子”。
近年来,江苏能源消费强度不断降低,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全省经济较快发展。
2012 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57 吨标准煤/ 万元,比上年下降4.98%,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但由于江苏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较大,一次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资源需求呈刚性增长。2005 ~ 2013 年江苏能源消费总量从17167 万吨标准煤增加到30294 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4%,其中生产性能源消费占比在90% 以上,年均增长7.1%。2013 年江苏从省外调入的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90.8%,比2010 年和2005 年分别提高1.6 个和4.0 个百分点。
同时,江苏万元GDP消耗能源水平虽然在全国属于较低的地区,也低于全国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相同能耗产出GDP仅为2010 年美国的35.4%、日本的17.3%、韩国的54.5%,能耗产出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一些重化工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0% ~ 50%。同时,与经济增长相伴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愈益强化。有效破解资源能源约束难题,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绿色低碳水平,已成为未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